韩国女主播露整个奶头视频_久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av动漫资源站_絲桿升降機的技術特点_裸体喂奶一级裸片

漢學大家霍克思《紅樓夢》英譯筆記出版
2023-08-19 20:41:47來源:新京報

《紅樓夢》的文學價值以及成就早已為世界學者所公認,20世紀70年代,企鵝出版社邀請英國漢學家、紅學家霍克斯(David Hawkes,1923-2009)翻譯《紅樓夢》,并列為企鵝出版社的古典叢書,該譯本也成為英語世界出版的第一部完整的《紅樓夢》譯本。


【資料圖】

為了專心翻譯《紅樓夢》,霍克斯不惜辭去牛津大學教職。其中,霍克斯翻譯了《紅樓夢》的前八十回,分為三卷,列入企鵝經(jīng)典文庫,分別于1973年、1977年和1980年出版發(fā)行,后四十回則由他的學生閔福德(John Minford)分兩卷譯完。這一版本的權(quán)威性得到全面承認,在英語世界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堪稱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經(jīng)典。那么,霍克斯究竟是如何完成這一譯本的呢?

近日,《<紅樓夢>英譯筆記》由商務(wù)印書館重新影印并在內(nèi)地出版,該書是霍克思當年在翻譯《紅樓夢》時所做的筆記與部分草稿。筆記一共四冊,寫明日期的有三冊,從1970年11月到1979年6月,還有第四冊無日期,主要是《紅樓夢》中詩詞的注釋、解釋與翻譯草稿。

作為研究霍氏譯文極其重要的第一手材料,這一筆記是譯者思考與閱讀過程的忠實記錄,也是現(xiàn)存為數(shù)不多的霍氏親筆文件之一,從中不僅能學習到一些做學問、搞翻譯的方法,對研究《紅樓夢》乃至其他中國文學作品英譯也深有啟發(fā)。漢學家、文學翻譯家閔福德曾作序說:“想要理解一位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翻譯家頭腦是如何工作的,這都是彌足珍貴的素材來源?!?000年5月,香港嶺南大學文學與翻譯研究中心曾將該筆記影印出版,此次出版的《<紅樓夢>英譯筆記》為內(nèi)地首次重新影印。

《<紅樓夢>英譯筆記》,[英]霍克思 著,商務(wù)印書館2023年6月版。

牛津大學的“異類”

1923年,霍克思出生于英國倫敦,在六個孩子中排行老大。他在公立中學就讀時便展露出語言學習上的天賦,在法語和德語之外,又被老師選中學習拉丁語。

1942年,霍克思獲得牛津大學“開放獎學金”,進入基督教會學院古典學專業(yè)學習。這所學院清一色都是貴族和政界子弟,他是唯一一位平民出身的學生。霍克思在這里浸染于上流社會的禮儀和語言,同時也對階層和地位差異有了敏銳的感知,這一點也反映在他日后的《紅樓夢》翻譯中。

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他本該應(yīng)征入伍,但未通過體檢,因此被派往布萊切利園(Bletchley Park)學習日文,幫助破譯日軍密碼。自此,他對解碼和東方學的興趣被喚醒了。

戰(zhàn)爭結(jié)束,1945年10月,霍克思回到牛津,對古典學的專業(yè)課程感到興趣寥寥,申請轉(zhuǎn)入漢學科學習。他與中國文學的淵源始自中學時代:“有一本林語堂的書很流行,叫《生活的藝術(shù)》,1938、1939年的時候,每個人都在看這本書?!逼浜?,他又讀到蕭乾的《千弦琴》英文版和阿瑟·韋利的《西游記》英文縮譯本The Monkey,進一步激發(fā)了對中國文學的興趣。

彼時,牛津的漢學科僅一師一徒。徒是霍克思,師是修中誠(Ernest Richard Huges, 1883-1956)。修中誠曾在中國福建傳教,他的一大貢獻是說服牛津設(shè)立了漢學科的榮譽學位。事實上,霍克思是牛津歷史上第二個修讀漢語的學生,第一個是戴乃迭(Gladys Yang),當年她用的還是本名Gladys Taylor,后來嫁給中國留學生楊憲益。巧合的是,楊戴夫婦多年后也合作將《紅樓夢》譯成了英文。

修中誠致力于將漢語在牛津提升到與希臘語和拉丁語一樣的地位,因此漢學科的課程設(shè)置便局限于四書五經(jīng)?;艨怂奸_始讀的是《大學》,然后讀《論語》《詩經(jīng)》《易經(jīng)》《禮記》,再后來是《道德經(jīng)》《莊子》。對于一個中文幾乎零基礎(chǔ)的英國大學生,研讀這些典籍的困難可想而知,但霍克思并沒有退縮,堅持苦讀了兩年半時間(1945—1948)。而后在牛津大學繼續(xù)攻讀研究生。

霍克思在校期間,交到了一些博學的中國朋友,如著名戲劇家熊式一、學者吳世昌。吳于1948年來到牛津任漢學科高級講師?;艨怂寂c他頗為投契,他向吳世昌學習唐詩,并開始接觸白話作品,如魯迅的小說,還有《水滸傳》等。

他回憶第一次讀《紅樓夢》,是在同學裘克安的推薦下,但他發(fā)現(xiàn)小說開頭的語言就很難,“首先它的寫作風格就非常奇怪。我想我一頁都沒讀完!”

1947年,斯卡伯勒報告發(fā)表,英國政府開始給東方學和斯拉夫研究提供專項撥款。從事中國問題研究的學者有機會獲得資助到東亞進行學術(shù)訪問?;艨怂际沁@個報告的第一批受益者,他遞交了獎學金申請,希望到中國去學習。

“紅樓”留學歲月

1948年,獎學金還沒有消息,霍克思已迫不及待要馬上出發(fā),當時中國正值戰(zhàn)時,物價飛漲,民生凋敝。很多人勸他等一等,但他的腦海里只有一個想法:“我如果現(xiàn)在不去,以后恐怕永遠也去不了了?!?/p>

當時北京有三所大學,清華和燕京都在城外。他覺得城里更有意思,所以申請了位于城內(nèi)沙灘的北京大學。他買了到香港最便宜的船票(89英鎊一張),開始一封接一封地給北大校長胡適寫信。當時,英國詩人燕卜遜正在北大執(zhí)教,他在胡適的辦公室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幾封沒有拆封的英國來信,便主動介入,說服北大接收了這名求知若渴的英國青年,幫助他順利成為北大中文系的一名研究生。

霍克思到北平后,與燕卜遜夫婦同住了三個星期,相處頗為融洽。燕卜遜夫婦的家是文人聚集地,可說是北京的“布盧姆茨伯里”,這個文人團體對藝術(shù)的推崇、自由的精神氣質(zhì)、對女權(quán)主義和和平主義等社會思潮的態(tài)度,深深影響了年輕的霍克思。

他在北大還旁聽了許多著名學者的課程,這些經(jīng)歷一直為他所津津樂道。

北大的老師說普通話的極少。他們幾乎全是南方人。我去聽過幾次俞平伯的課,他講話我?guī)缀跻粋€字都聽不懂!我想他是浙江人。有那么一兩位說非常純正的北京話的——比如羅常培。只有一個人開“楚辭”講座,是游國恩。我不太喜歡他。我常常去聽各式各樣的中國文學課,文學史的課。我記得有個人叫趙西陸。林庚很有意思。他一口非常文雅的北京話,講授南北朝文學。

他跟廢名和林庚學習中國文學,自述“上課最勤、學到東西也最多的是唐蘭的文字學”。對他影響最大的是聞一多,霍克思買了他的全集,對這位素未謀面的詩人佩服至極。燕卜遜夫婦引領(lǐng)他成為一名成熟的藝術(shù)家-譯者,霍克思從他們身上獲益甚多。

在北大學習之初,霍克思也遇到了很多困難。據(jù)他描述,“我什么‘研究’也做不了——我連話都不會說。”他利用與同學聊天的機會提高語言能力。后來在燕卜遜夫婦的介紹下,開始跟隨一個老先生學習《紅樓夢》:

我總聽到人們在談《紅樓夢》,就是那些中國學生,于是我想,要不我就努力讀讀看吧。通過燕卜遜夫婦認識的一位女士,我找到了一個沒有工作的人——他好像在河北做過政府職員,是那種典型的老先生,一年四季都穿著長袍,一個英文單詞都不會說。我花了一大筆錢請他教我,他每天都會過來,然后我們并排坐下開始讀。他的教法是一句一句高聲讀出來,然后開始解釋。……這是一種變態(tài)的直接教學法!我不認為這是理想的學習方法,但這是我選擇的方法。逐漸我發(fā)現(xiàn)它竟然有效果了。

在北京求學的后期,他初試牛刀,嘗試翻譯這部小說,“但譯得很少,只是幾個選段”。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國大典舉行時,霍克思和北大的同學們一起在天安門歡慶的人潮中,見證了這一重要歷史時刻。

他寫信給在牛津的未婚妻波金絲(Jean Hawkes),向她求婚,要她來中國。波金絲如約而至,費盡一番周折后,兩人于1950年5月5日在北京登記結(jié)婚,他們也是解放后第一對在北京登記結(jié)婚的外籍夫婦。可未曾料到,一年后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兩人被迫回國。

霍克思與波金絲。

在北京度過的三年留學生活,給霍克思留下了終生的美好回憶。這個城市的語言、文化和氛圍,對他產(chǎn)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北京話也正是《紅樓夢》人物所說的語言,北京這座城市的意象、聲音和感官元素激發(fā)了他的想象力,為他日后重建《紅樓夢》中那個逝去的世界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靈感。

繼承牛津漢學衣缽

1951年,霍克思返回牛津繼續(xù)作研究生,此時,修中誠已退休,德效騫(Homer H. Dubs,1892-1969)成為牛津漢學科的掌門人。

霍克思于1953年受聘為漢學科講師,與吳世昌成為同事。他們一道開設(shè)了相對現(xiàn)代的中文課,收入了魯迅和明清小說,向?qū)W生們展現(xiàn)了古代典籍中難以尋覓的生機和活力。吳是著名紅學專家,對霍克思深入研究《紅樓夢》頗多助益。

從左至右:霍克思、德效騫、吳世昌。

1959年,霍克思出版了《楚辭:南方之歌——古代中國文學選集》,這是他第一部集研究與翻譯于一體的專著,就此奠定了自己的學術(shù)地位。漢學家海陶瑋為其作序,稱贊霍克思屬于翻譯家中最稀有的那一類,他既精通漢語,了解中國文學,又能熟練運用英語中的文學語言。

這一年,霍克思接替德效騫成為牛津大學漢學講席教授。學術(shù)事業(yè)順風順水,家里又添了三個活潑可愛的女兒,這種家庭氛圍,無疑讓他對《紅樓夢》中的大觀園世界有了切身體會。

1962年,霍克思接替德效騫擔任牛津漢學科主任,成為牛津漢學第六代掌門人。在此后長達10年的任職期間(1962—1971),他兢兢業(yè)業(yè)推動牛津?qū)I(yè)漢學的確立與完善。通過一系列改革,為牛津漢學培養(yǎng)與儲備了一批專業(yè)漢學人才。其間,霍克思為牛津大學出版社主編牛津東亞文學叢書,先后組織出版多部中國古代詩文的譯研著述,影響波及西方漢學界。

1970年,企鵝出版公司負責“企鵝經(jīng)典”的編輯貝蒂·雷迪斯(Betty Radice)在圣誕節(jié)期間讀到麥克休姐妹的《紅樓夢》節(jié)譯本,擊節(jié)稱贊。她急切地聯(lián)系到霍克思,邀他重譯《紅樓夢》。貝蒂是一位優(yōu)秀的老派編輯(她本人也是很有才華的拉丁文譯者)。她不止啟動了這項翻譯,企鵝版《石頭記》的整個翻譯過程,她都深入?yún)⑴c,直到十年后從企鵝退休。

十年譯路苦旅

霍克思接受了這個挑戰(zhàn),“我想,這部小說確實值得好好地出版一部全譯本”。1970年,他和企鵝出版公司簽約,正式開始翻譯這部小說。

為了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他毅然辭去了牛津漢學講席教授的職位,這在當時無疑是驚天駭俗的舉動,震驚了整個西方漢學界。在1998年的采訪中,他解釋了自己做出辭職決定的原因,口吻一如既往地謙卑:

我開始翻譯這部小說后,感到了無窮的樂趣,我想好吧,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個很好的教授;這才是我真正擅長的事情,我應(yīng)該成為一名翻譯家而不是一位教授。

霍克思之所以這么做,固然是由于深愛這部中國古典小說,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無羈獨行,也很不喜歡自己的工作進程不斷地被行政、會議等身外瑣事打斷。一個極具獨創(chuàng)性的譯者,是不愿意遵循任何特定的規(guī)則的。

霍克思把家搬到了貝德福德街59號的一處公寓,開始專心翻譯《紅樓夢》。他的工作習慣極為整潔而有條理,所有文件歸檔得整整齊齊,信件全部一絲不茍地標注好日期,所有手稿也都仔細地標上了頁碼。

1970年11月10日,他開始記翻譯筆記,一直堅持到1979年6月1日。筆記共四冊,其中有一個散頁的文件夾,里面是小說中一些詩歌翻譯和注釋的底稿,這也就是《〈紅樓夢〉英譯筆記》一書的由來。

霍氏辭職之后,沒有了經(jīng)濟來源,據(jù)說他曾經(jīng)嘗試申請當運奶工、郵遞員,卻均被告知資格過高而無法錄用。幸運的是,1973年,牛津大學萬靈學院聘請他為研究員,有了穩(wěn)定的收入,他終于可以安心地專注工作了。

他翻譯了《紅樓夢》的前八十回,分為三卷,列入企鵝經(jīng)典文庫,分別于1973年、1977年和1980年出版發(fā)行,后四十回則由他的學生閔福德分兩卷譯完。如他對外界所說,“眾所周知,《紅樓夢》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是兩位作者所作,那么翻譯也應(yīng)由兩位譯者來完成”。那時閔福德還只是他的一個學生,完全沒想到日后會成為他的女婿。

第一卷《枉入紅塵》,第二卷《海棠詩社》和第三卷《異兆悲音》。

收獲贊譽

霍克思的《紅樓夢》英譯本,譯筆傳神、流暢,不易企及,甫一面世就受到廣泛贊譽,被學界公認為漢譯英的經(jīng)典。

作為一個出色的英語作家,霍氏重新用英文創(chuàng)造發(fā)明了這部著名的古典小說,讓中國的曹雪芹與法國的巴爾扎克、福樓拜、左拉一同屹立于世界經(jīng)典文學之林,躬身實踐了他1961年在牛津漢學教授的就職演說中曾經(jīng)立下的豪言壯志:“我們須得使中國文學成為整個人類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

文藝評論家宋淇(林以亮)是霍克思的知音,他在著述中高度評價了霍克思的翻譯事業(yè):

我在前文再三稱許霍克思的英譯《紅樓夢》為第一流的翻譯,譽之為近年來由中譯英的扛鼎之作。有一句成語:“千錘百煉”,指文字歷經(jīng)磨煉,精湛有力,霍克思的譯作足可當之無愧?!丁醇t樓夢〉西游記——細評〈紅樓夢〉新英譯》

1981年1月19日,錢鍾書致宋淇的信中寫道:

前日忽得Hawkes(霍克思)函,寄至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頭記》)第三冊,稍事翻閱,文筆遠在楊氏夫婦譯本之上,吾兄品題不虛;而中國學人既無sense of style(文體意識),又偏袒半洋人以排全洋鬼子,不肯說Hawkes(霍克思)之好。公道之難如此!弟復(fù)謝信中有云:“All the other translators of the ‘Story’——I name no names——found it‘stone’and left it brick(其他《石頭記》的譯者——我沒指名道姓——總是以‘石頭’始,以‘磚頭’終)”,告博一笑。

白先勇在《從“紅樓夢導(dǎo)讀”到“細說紅樓夢”》一文中寫道:

我在美國上課用的《紅樓夢》英譯本譯得很好,戴維·霍克思(David Hawkes)跟他女婿閔福德(John Minford)兩個人合譯的,用了非常漂亮的英文?;艨怂及炎约涸谂=虼髮W(Oxford)的教職都辭掉了,專門翻譯這本書,跟曹雪芹一樣“十年辛苦不尋?!?。很奇怪,越難的他譯得越好,《好了歌》譯得好得不得了!

《好了歌》這首詩代表著全書的中心思想,霍氏將詩譯得很到位,意、韻均佳。下面引幾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But with ambition won"t have done, have done.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Where are the famous ones of days gone by?In grassy graves they lie now, every one.

《紅樓夢》英譯筆記

作為中國文學研究和翻譯界的巨匠,霍克思的譯筆堪與第一流的英語文學作品媲美。更可貴的是他對原著近乎虔誠的態(tài)度,他的翻譯一絲不茍,努力做到逐字逐句地翻譯,從不偷懶取巧,連雙關(guān)語、詩詞的不同格式都要表現(xiàn)出來。

《英譯筆記》是研究霍氏譯文極其重要的第一手材料,因為它是譯者思考與閱讀過程的忠實記錄,也是現(xiàn)存為數(shù)不多的霍氏親筆文件之一。

從他的《英譯筆記》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為了翻譯一個人名、一句詩句……厘清眾多場景的方位或繁復(fù)的人物關(guān)系而猶豫反復(fù)、字斟句酌的艱辛過程。任何人想要理解一位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翻譯家頭腦是如何工作的,這都是彌足珍貴的素材來源。

《<紅樓夢>英譯筆記》內(nèi)頁。

霍氏通曉希臘文、拉丁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多種文字,這在筆記中隨處可見。霍氏的博學多聞,從他參考過的各語種書目當中就可見一斑。除了不同語種的參考書,霍氏更讓人驚嘆的是他對眾多中文原典的參照。他為了翻譯所參考、閱讀的深度與廣度,都值得我們學習并向他致敬。

例如為了理解“星宿不利,祭星”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參考了《大正藏》的七種佛典。語言方面,《佩文韻府》《國語辭典》《北京話語匯》《小說詞語匯釋》,是他常用的參考書。而史部要籍,他參考過并且留下記錄的有《漢書》《后漢書》《新唐書》《唐書·樂志》《宋書》《南史》《明史》等。還有其他常用書如《諸子集成》《六十種曲》《曲?!贰吨袊鴳蚯贰贰豆沤裥≌f》《唐宋傳奇集》,專書如《中國醫(yī)學大辭典》《中國藥學大辭典》《中國植物圖鑒》《清代貨幣金融史稿》。

他翻譯《紅樓夢》前八十回,整整用了十年。這里簡單列舉的書目,就足以說明他為什么需要這么長的時間,霍氏的翻譯過程可與曹公“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的創(chuàng)作過程相提并論,正所謂“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

研究和翻譯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首先要注意的是底本問題。就《紅樓夢》來說,底本的選擇與??保@是成功解釋與翻譯的第一步?;艨怂济翡J地注意到了這個問題,《英譯筆記》記錄了不同版本詳細對比、??钡慕Y(jié)果。

“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文學翻譯家如果不盡可能地尋求母語讀者及專家的幫助,利用各種渠道解決所遇到的語言、文化、背景知識問題,很難想象他可以高質(zhì)量地完成任務(wù)。從《英譯筆記》中,我們可以看到,霍克思構(gòu)建了一個能夠隨時幫助到他的朋友圈。其中有霍氏與科技史專家李約瑟、魯桂珍的通信(第174頁),法國漢學家程紀賢(程抱一)當年的通信地址(第181頁),與紅學家趙岡的往來(第231頁),還有考古學家鄭德坤建議霍氏參考的書目(第20頁),向香港翻譯家劉殿爵的咨詢(第72、221頁),等等。

《紅樓夢》中有四百多位人物出場,人名譯法是一大難點,霍克思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將人名按主仆身份等進行分類處理?!队⒆g筆記》中記錄了不少霍氏譯文的初稿,值得研究者注意。如“鴛鴦”原譯作 Ducksie,“傻大姐”原譯作 Daftie,“小紅”的名字則從 Reddie,Rosie 到 Rosey,Rosy,最后才確定為 Crimson,這些都可以形象地 說明嚴復(fù)所說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躕”究竟是什么意思。

筆記的第四部分是關(guān)于詩的翻譯,篇幅最長。除了起詩社所作海棠詩、菊花詩、柳絮詞之類,游戲中的行酒令、占花名,霍克思都一一列明,典故出處也盡量標舉出來。所以這部分常常是整頁整頁的中文,字體圓熟流麗,很難相信是外國人所寫。

這部大開本筆記為精裝影印本,手稿猶如真跡,中英文字夾陳,條條段段,密密麻麻,見證了霍克思先生孜孜矻矻的勤懇與專注,映照出譯者埋首窮研的身影與不改其樂的情懷。

《<紅樓夢>英譯筆記》內(nèi)頁。

它從頭到尾都在提醒我們,像霍克思這樣的漢學家、翻譯家,是如何讀書、如何思考、如何翻譯的。我們?nèi)绻軌驈闹袑W習到一些做學問、搞翻譯的方法,并對研究《紅樓夢》或者其他中國文學作品英譯而能有所啟發(fā),那無疑是霍氏喜聞樂見的結(jié)果,也是我們閱讀《英譯筆記》的意義所在。

紅樓夢成 歸隱田園

1983年,霍克思從牛津大學萬靈學院退休,與妻子一同遷居威爾士,并將自己珍藏多年的約4500冊研究書籍悉數(shù)捐給威爾士國家圖書館。

如著書黃葉村的曹公一樣,霍克思多才多藝,除掌握多種語言之外,他會畫水彩,彈鋼琴,吹豎笛,還整得一手好園子,擅種花和蔬菜。藝術(shù)與自然,無疑為他的翻譯事業(yè)提供了有益的滋養(yǎng)。他的學生約翰·基廷斯(John Sittings)曾這樣評價道:“霍克思將以其譯著《紅樓夢》青史留名,這不僅因為他是中國之外最著名的紅學家,也由于其靈感與技藝,將原作的真實與詩意雙雙轉(zhuǎn)現(xiàn)。”

霍克思身上處處體現(xiàn)著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盛名之下的他,總是非常謙遜。在學界,他的譯本常被拿來與楊戴夫婦的譯本對比,而他認為并沒有什么高下之分,只是風格不同。他非常敬佩楊憲益夫婦,為他們能譯出如此大量的作品而驚嘆。雙方彼此引為知音,交誼深厚。

閔福德先生家中曾掛有一幅霍克思與楊憲益手持酒杯、無言微笑的照片,底下的標注是陶淵明的詩:“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遍h先生曾說這是他最喜歡的霍氏與楊氏的合照,確實沒有另外一張照片更能抓住這兩位大翻譯家淡然微醺、陶然忘機的神情了。這兩位牛津大學校友都是著作等身、博學多聞的一代學者,都在中國文學英譯這一領(lǐng)域內(nèi)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其人品也都如寒江釣雪、光風霽月,對身外之名毫不介懷。這張照片恰如其分地點明了他倆惺惺相惜、遙相呼應(yīng)的性情與友誼。

《<紅樓夢>英譯筆記》內(nèi)頁。

2009年,霍克思先生溘然長逝。時任中國駐英大使的傅瑩在《衛(wèi)報》上發(fā)表回憶文章,其中寫道:

最后一次見到先生是今年4月的一個下午,陽光充滿暖意,我與晴麗一起拜訪了先生在牛津的家。他的房子是一座很不起眼二層小樓,先生從窄窄的走道出來,拱手上前,笑盈盈地用傳統(tǒng)的中國方式向我們問好:“歡迎光臨寒舍?!币豢跇藴实钠胀ㄔ挘褚晃恢袊险?。

漢學是一門寂寞的事業(yè),翻譯是一門永在追求完美的藝術(shù),雖然霍譯《紅樓夢》被譽為當代最好的英文譯著之一,但即使有先生的生花妙筆,紅樓夢從學術(shù)界走入西方尋常百姓家,仍然路途遙遠。被世人贊美當然是令人愉快的,但被世人理解要重要得多。

希望這部《<紅樓夢>英譯筆記》的出版,能讓霍克思先生在中國多覓得一些知音。他將中國人民最鐘愛的古典小說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引薦給西方讀者,為中國和英國人民架起一座文化的橋梁,他的貢獻將永為世人銘記。

(文中多段文字引自范圣宇的英文新著《譯者的風月寶鑒》以及其為《<紅樓夢>英譯筆記》撰寫的后記,特此致謝?。?/p>

參考文獻Fan Shengyu, The Translator’s Mirror for the Romantic: Cao Xueqin"s Dream and David Hawkes" StoneDavid Hawkes, Chinese: Classical, Modern and Humane. 范圣宇《<紅樓夢>管窺:英譯、語言與文化》王麗耘《大衛(wèi)·霍克思漢學年譜簡編》黃青青、王麗耘《推動中國文學西傳的英國漢學家大衛(wèi)·霍克思》童元方《敬禮譯者——悼英譯<紅樓夢>的霍克思》朱振武《中學西漸:漢學家與中國古代文學的英語傳播》傅瑩《在彼處:大使演講錄》

記者/何安安

引文作者/范圣宇

綜合/胡曉凱

編輯/商重明

校對/盧茜

標簽:

下一篇: 最后一頁
上一篇: 彈彈奇妙冒險快速獲取寶物 彈彈奇妙冒險快速獲取寶物攻略

相關(guān)新聞

保險時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