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德國媒體消息,德國作家馬丁·瓦爾澤 (Martin Walser) 當?shù)貢r間7月28日在家中去世,享年 96 歲。他被認為是德國戰(zhàn)后文學最偉大的人物之一,是當代德語文壇中與西格弗里德·倫茨、君特·格拉斯等齊名的文學大師。
德國媒體SWR在訃告中寫道,這位本世紀的作家至始至終都忠于自己:一種警惕、反抗的精神,不想接受任何限制。他最后的一首詩讀起來就像是他一生的總結:
“不知疲倦、貪得無厭、深不可測。而且莫名其妙、無理取鬧。并且不朽——僅此而已。”
(資料圖)
德國總統(tǒng)施泰因邁爾稱贊瓦爾澤是一位偉大的人和世界級作家,“他的作品跨越了六十多年,在這段時間里他對德國文學產(chǎn)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我們都哀悼馬丁·瓦爾澤。我們不會忘記他?!?/p>
“我遭受的痛苦,無一不來源于自身。”馬丁·瓦爾澤在他的作品《逃之夭夭》中寫到過這樣一句話。
對于德語文壇上話題度頗高的瓦爾澤來說,將自己陷入外界現(xiàn)實紛爭的漩渦當中,或許就他的生活常態(tài)。
馬丁·瓦爾澤
一位險些被祖國“放逐”的作家
馬丁·瓦爾澤(Martin Walser),德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1927年生于德國博登湖畔瓦塞堡,是當代德語文壇中與西格弗里德·倫茨、君特·格拉斯等齊名的文學大師。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盛贊瓦爾澤的文字“機智而富有哲理”,作家李洱則將馬丁·瓦爾澤稱為“繼托馬斯·曼之后最偉大的德語作家”,是“當代的歌德”。
《逃之夭夭》
[德]馬丁·瓦爾澤著
黃燎宇 譯
浙江文藝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
馬丁·瓦爾澤是一位主要以現(xiàn)實主義方法進行創(chuàng)作的作家,擅長描寫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往往通過心理分析、借喻、細節(jié)描寫和譏諷反映社會生活的變遷和社會真實。
1951年,瓦爾澤從圖賓根大學博士畢業(yè)。他的博士論文研究卡夫卡的敘事技巧,題目是《對一種形式的描述》。在德國,他屬于最早一批以卡夫卡為研究課題的博士生。然而,卡夫卡不僅是瓦爾澤的研究對象,而且變成了他的藝術先師。從他的文學實踐看,他得到了卡夫卡的真?zhèn)鳎驗樗瞄L反諷和怪誕藝術。
2016年,瓦爾澤拜訪可以文化編輯部為新書簽名
1998年,獲德國書業(yè)和平獎的瓦爾澤在德國的政治地標法蘭克福保羅教堂發(fā)表答謝演講,這篇演講引起的風波讓瓦爾澤一度深陷“反猶嫌疑”。
到了2002年,文學批評家譴責瓦爾澤的新書《批評家之死》中政治傾向的公開信再度在媒體引發(fā)燎原大火。
從普通讀者到作家和批評家、從學界精英到政界領袖,各界人士都卷入這場充滿情緒的大討論,其中對瓦爾澤大加撻伐的不乏他的好友。瓦爾澤甚至不得不考慮離開德國,移民鄰國奧地利。
《批評家之死》
[德]馬丁·瓦爾澤 著
黃燎宇 譯
浙江文藝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
然而這位險些被自己國家“放逐”的作家,曾因這樣的評價獲得德國書業(yè)和平獎:“瓦爾澤以他的作品描寫和闡釋了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德國現(xiàn)實生活,他的小說和隨筆向德國人展現(xiàn)了自己的祖國,向世界展現(xiàn)了德國,讓德國人更了解祖國,讓世界更了解德國?!?/p>
書寫德國,卻不被德國所理解,直至一度考慮離開德國,年逾九旬的瓦爾澤的一生或許可以很準確地詮釋德國作家歌德說過的一句話:“德國作家是德國的受難者?!?/p>
濃縮瓦爾澤思想和人生精華的“生命之書”
KEY-可以文化于2020年9月推出的馬丁·瓦爾澤最新長篇小說《逃之夭夭》,這是“馬丁·瓦爾澤作品系列”繼《戀愛中的男人》《迸涌的流泉》《批評家之死》《尋找死亡的男人》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瓦爾澤作品。
馬丁·瓦爾澤系列作品
《逃之夭夭》講述的就是逃離的故事,概括來說就是逃離批評,逃離政治,逃離愛情。瓦爾澤一生參與政治斗爭和文藝批評活動,也在其中飽受抨擊,他一生也追逐愛情,但也飽受情愛的束縛。
閱讀《逃之夭夭》,很難將小說中的敘述者與作家本人截然分開,他們更像是互為代言人,共同面壁思索一生參與的政治斗爭和文藝批評活動,回顧追逐過的那些戀人,他們擅長雄辯和戰(zhàn)斗,也在一次次傷害后學會了逃之夭夭。
正是通過這樣一本小說,瓦爾澤展現(xiàn)了自己一生與批評、政治、愛情斗爭的“受難”史,并且最終通過“逃之夭夭”來擺脫紛爭,實現(xiàn)內(nèi)心的平和狀態(tài)。
馬丁·瓦爾澤與黃燎宇
馬丁·瓦爾澤“御用譯者”黃燎宇這樣總結《逃之夭夭》:這本篇幅不大的小說,是瓦爾澤的一部生命之書。它濃縮了瓦爾澤思想和人生的精華。逃之夭夭,這是年近九旬的瓦爾澤為自己發(fā)現(xiàn)的生命隱喻。這本書所講述的,就是逃離的故事。
在這部具有高度自傳性的小說當中,瓦爾澤故意隱去了主人公身份的描寫,也故意將故事的情節(jié)打碎,并不交代完整的前因后果,而是通過片段化的講述來呈現(xiàn)主人公生活經(jīng)歷的碎片,從而讓讀者在閱讀中勾畫出一個經(jīng)歷豐富、思想復雜、在眾多紛爭后試圖悠然于物外的知識分子形象。
其中,有一些情節(jié)充滿了荒誕趣味,例如,小說中表現(xiàn)作家遭遇批評家的非難時的情景:作家坐在椅子上讀報,讀到批評家對自己的惡評的時候,他的身子悄然縮短一截,原本放在地上的雙腳只能在空中打轉。相應地,批評家寫完惡評之后身體立刻大了一圈,需要穿大一號的西服。但是當作家跑到美國、從而逃出批評家的勢力范圍之后,作家又恢復了原先的身高,批評家的身形則明顯縮小。
盡管向瓦爾澤發(fā)起猛烈攻擊的文學批評、殘酷的政治斗爭以及愛情中的苦悶似乎都來自于外部及他人,但是瓦爾澤以他的智慧道出:真正的逃之夭夭,仍是自身的精神超越。
KEY-可以文化“馬丁·瓦爾澤作品系列”
《戀愛中的男人》
[德]馬丁·瓦爾澤 著
黃燎宇
浙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
兩個相差巨大的年齡數(shù)字,兩段分處首尾的人生,愛情能否跨越這條世俗的鴻溝?當年逾七旬的歌德邂逅他一生中最后一個心愛的戀人——年方十九的少女烏爾莉克時,他們渴望用愛情戰(zhàn)勝一切。
本書為年過八十的作家馬丁·瓦爾澤根據(jù)歌德晚年真實故事所著長篇力作。歌德的這段黃昏戀在德國為人津津樂道,而一位老者揣測另一位老者的心境,必定有奇妙的靈感碰撞。
《迸涌的流泉》
[德]馬丁·瓦爾澤 著
衛(wèi)茂平 譯
浙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
《迸涌的流泉》為馬丁·瓦爾澤以自身成長經(jīng)歷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長篇自傳體小說,描寫主人公在第三帝國下的成長歷程。
本書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敘述了主人公約翰在童年、少年、青年三個人生階段中的某段經(jīng)歷,以約翰的視角描寫整個社會狀況和氛圍的變化,呈現(xiàn)其成長過程以及與周圍環(huán)境的沖突與磨合。同時,小說中,圍繞主人公約翰來來往往的人物輪番上場,各自走向不同的命運。
《批評家之死》
[德]馬丁·瓦爾澤 著
黃燎宇 譯
浙江文藝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
“能夠毀掉作家的人,才能做批評家?!边@句讓人驚詫的論斷出自《批評家之死》中的主角之一安德烈·埃爾-柯尼希的原型,德國“文學教皇”,大批評家馬塞爾·萊希-蘭尼斯基之口,且是他奉為圭臬的人生座右銘。
2002年,馬丁·瓦爾澤寫出了這部針鋒相對的《批評家之死》,諷刺的矛頭直指蘭尼斯基,沒成想?yún)s在德國文藝界引發(fā)了一場巨大的震蕩……
《尋找死亡的男人》
[德]馬丁·瓦爾澤 著
黃燎宇 譯
浙江文藝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
72歲的成功商人兼暢銷書作家特奧·沙特公司一夜之間破產(chǎn),并遭到唯一的摯友背叛。絕望之際,特奧登錄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自殺論壇,訴說自己尋找死亡的念頭;與此同時,特奧在妻子的探戈舞商品店認識了西娜,瘋狂地愛上她,并打算放棄一切,投奔愛情。然而西娜和他的背叛者之間卻存在著出乎意料的復雜關系……
馬丁·瓦爾澤耄耋之年創(chuàng)作的這部小說,從主人公尋找死亡開始,最終卻沒有以死亡結束,所有的敘述似乎都通向一種啟示:“沒有什么事情是超越美的。”
歡迎掃碼添加小KEY微信,
加入「可以的讀友群」哦
◆◆閱 讀◆◆
本文版權所有|部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轉載請聯(lián)系后臺|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KEY-可以文化出品 | 編輯:光暈
◆◆往 期◆◆
標簽:
相關新聞
保險時訊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聚焦百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