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滲透率快速提升和車市價格體系加速重構的背景下,邊緣合資品牌的退出成為常態(tài)。
(相關資料圖)
近日廣汽集團公布4月產銷快報,廣汽三菱首次缺席,成為繼廣汽菲克之后又一家“消失”在集團產銷報告的合資車企,因此廣汽三菱退出中國市場傳聞再起。
廣汽集團方面對此表示,“4月集團產銷公告將廣汽三菱合并至‘其他’項,主要因為廣汽三菱月度產銷占比較小,故不再單列?!?/p>
今年以來廣汽三菱多次陷入退市傳聞:3月廣汽三菱官方對“三菱將退出中國市場”等消息回應稱“廣汽三菱正常經營,三菱沒有退出,工廠也在正常運轉”;隨后,據日媒報道,由于銷售的持續(xù)低迷,從3月8日到5月的三個月內,三菱汽車在湖南長沙工廠停產新車,后續(xù)將根據庫存和銷售環(huán)境進行調整,預計6月重啟新車生產。
退市、辟謠、再傳退市、再辟謠,銷量長期低迷,電動化轉型落后,在中國市場每況愈下,種種跡象讓外界紛紛猜測,廣汽三菱或將步菲亞特、長安鈴木、東風雷諾、廣汽菲克等合資企業(yè)的后塵,退出中國市場只是時間問題。
事實上,廣汽三菱目前的窘境是不少二三線合資品牌的縮影,在自主品牌向上突破和一線合資品牌下探“夾縫中求生”的二線合資品牌,面臨越來越小的生存空間。在競爭激烈的中國汽車市場上,二線合資品牌要么出眾,要么出局。
再陷退市傳聞
今年3月,有消息稱,某日系合資品牌即將退出中國市場,生產線將轉作為同集團自主品牌代工,該品牌近期會有一波大幅優(yōu)惠清倉。很快,這一爆料指向了廣汽三菱,稱其將出售長沙工廠,用于生產廣汽埃安的電動汽車。
對此廣汽三菱官方回應稱“該消息不實,廣汽三菱正常經營,工廠也在正常運轉,公司沒有計劃退出中國市場?!?/p>
盡管官方進行了辟謠,不過彼時有消息人士表示,廣汽三菱確有破產重組計劃,長沙工廠或被廣汽埃安或廣汽傳祺收購。
然而,市場普遍猜測是廣汽三菱并非空穴來風,長期的銷量低迷讓廣汽三菱退出中國市場的傳聞屢見報端。2019年-2022年,廣汽三菱的銷量分別為13.3萬輛、7.5萬輛、6.6萬輛和3.36萬輛,分別同比下滑7.64%、43.62%、11.99%和49.13%。今年1-3月,廣汽三菱累計銷量為3969輛,同比減少58%,其中2月銷量僅為330輛,在廣汽集團旗下乘用車企業(yè)中產銷量已墊底。
但一個月后,廣汽三菱的辟謠被“推翻”。4月25日,據日媒報道,于去年12月推出的 “歐藍德”中國版新款車,未能達到銷量預期,從今年3月8日到5月的3個月內,廣汽三菱在湖南省的長沙工廠停產新車,部分零部件繼續(xù)生產,將根據庫存和銷售環(huán)境,預定6月重啟新車生產。
長沙工廠是廣汽三菱唯一的產能基地,設計產能為20萬輛/年,不過2022年廣汽三菱產銷分別只有3.5萬輛和3.3萬輛,同比下滑均超過40%,產能利用率僅為3.33%。
同時,三菱汽車宣布,由于中國業(yè)務銷售放緩,在2022財年(截至2023年3月)的合并財報中,計入了121億日元的營業(yè)外費用和105億日元的特別損失。
“在中國國內市場本身發(fā)生變化和競爭加劇的情況下,銷售目標繼續(xù)無法實現,盈利能力預計持續(xù)下降。”三菱方面表示。
“站在行業(yè)角度來看,過去幾年里汽車產能過度釋放,在高光之下,沒有人會想未來可能發(fā)生的事情。包括市場的形勢、主機廠的團隊、銷售公司的管理和經銷商的運作都會影響一個汽車品牌的發(fā)展?!庇袠I(yè)內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電動車的普及加速了自主車企的崛起,面對產品形態(tài)和商業(yè)模式與傳統(tǒng)燃油車市場截然不同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合資品牌至今仍未拿出足夠的行動和成果,加上今年開啟的“價格戰(zhàn)”,幾乎所有合資車企都陷入到了被動局面。
成敗均源歐藍德?
公開資料顯示,廣汽三菱成立于2012年5月10日,廣汽集團、三菱自動車工業(yè)株式會社、三菱商事株式會社三方持股比例分別為50%、9.35%、40.65%。
2016年實現國產化的歐藍德成為廣汽三菱的銷量支柱,2017—2019年,廣汽三菱連續(xù)三年銷量分別為11.73萬輛、14.4萬輛、13.3萬輛。尤其是在中國車市結束了連續(xù)28年正增長的2018年,廣汽三菱逆市飄紅同比增長22%,其中歐藍德當年銷量首次突破10萬輛,占廣汽三菱總銷量的72.9%。
面對中國車市競爭加劇以及新能源車加速蠶食燃油車市場,核心產品歐藍德卻更新?lián)Q代慢、電動化轉型遲緩,歐藍德銷量開始轉跌導致廣汽三菱出現拐點。2019年-2022年,廣汽三菱的銷量分別為13.3萬輛、7.5萬輛、6.6萬輛和3.36萬輛,分別同比下滑7.64%、43.62%、11.99%和49.13%。
而押寶歐藍德也為廣汽三菱埋下了隱患,第三方投訴平臺車質網數據顯示,歐藍德質量問題飽受詬病,包括發(fā)動機異響、變速器頓挫、異味等。
時隔6年,2022年11月歐藍德完成換代,不過2022年中國汽車市場和6年前不可同日而語,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迅速提升,燃油車市場競爭愈發(fā)激烈,產品線本就孱弱的廣汽三菱舉步維艱。從市場表現上看,被寄予厚望的全新歐藍德2022年12月銷量為2456輛,2023年1-2月僅為1926輛,不及預期。
廣汽三菱官網顯示,目前共有四款在售車型,燃油車包括全新歐藍德、新勁炫、奕歌,新能源車型只有一款阿圖柯。雖然價格上有高低差別,但前述車型均瞄準了緊湊型SUV市場,產品區(qū)隔不明顯、同質化嚴重成為廣汽三菱亟待解決的問題。
此外,作為廣汽三菱的首款純電SUV,打造阿圖柯的整車平臺并非來自三菱汽車,而是基于廣汽埃安,阿圖柯與AION V在外觀、軸距、前后輪距、動力等如出一轍,但起步價卻高出2萬多。被視為AION V“換殼車”的阿圖柯自去年3月上市以來,月均銷量只有兩位數。
與此同時,持續(xù)的銷量下跌讓廣汽三菱的財務數據并不好看。據廣汽集團公告,截至2022年末,廣汽三菱資產總額59.61億元,負債總額59.53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99.87%,已經處于資不抵債的邊緣。而前一個退出中國市場的廣汽菲克,資產負債率為107%。
為了緩解經營困難,2022年9月,廣汽集團緊急輸血旗下掉隊的合資企業(yè),將15億元資金中的10億元投向廣汽三菱,以改善現金流,目前從銷量表現上看并未有明顯改善。而作為上一家被廣汽集團施以援手的合資車企,廣汽菲克終究沒有避免解體的命運。
廣汽集團高層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三菱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產品單一,接下來將加快車型的升級換代,廣汽將加強與三菱的合資合作與溝通,用兩至三年的時間推動廣汽三菱的發(fā)展。
廣汽集團2022年財報中有這樣一句表述:“合資品牌中競爭力較弱的品牌將遭遇較大沖擊,中國汽車行業(yè)的‘后合資時代’已來臨”。
在業(yè)內人士看來,“新車更新?lián)Q代慢、產品單一、缺乏重磅主力車型等成為廣汽三菱逐漸被邊緣化的主要原因,在快速變化且新能源汽車迎來爆發(fā)式增長的中國汽車市場,僅靠全新歐藍德力挽狂瀾或許只是廣汽三菱的一廂情愿?!?/p>
三菱無心中國市場?
除了銷量因素之外,中國市場在三菱的戰(zhàn)略規(guī)劃中似乎并不被重視。
三菱曾于2020年中發(fā)布“小而美”計劃,將重心轉移到東盟市場,并縮減了產品線。2020年年度股東大會上,三菱汽車首席執(zhí)行官加藤隆雄(Mitsubishi Motors)曾透露,將逐步縮減包括歐洲、中國在內等市場的業(yè)務。彼時三菱汽車中國公開辟謠,表示中國是三菱汽車的重要市場,三菱汽車會與廣汽集團進一步深化合作。不過廣汽三菱的市場表現每況愈下。
此外,重構后的雷諾-日產-三菱聯(lián)盟或也將促使三菱退出中國市場。今年2月,雷諾、日產正式簽署聯(lián)盟重組框架協(xié)議,將在協(xié)議的基礎上延續(xù)15年聯(lián)盟關系,將共同在拉美、印度和歐洲市場開展能創(chuàng)造高價值的運營項目并推出多款新車。按照此前分工,日產主打中國和美國市場,雷諾主打歐洲市場,三菱主打東南亞等市場。
回顧三菱汽車在中國市場的發(fā)展,早年憑借銷售發(fā)動機的模式在中國如魚得水,隨后與長豐、哈飛汽車、東南汽車等多家企業(yè)通過技術引進或合資國產的方式,2003年整車銷量達到14.5萬輛,遠超同期的豐田、本田、日產等企業(yè)。
但隨著市場變化、股東博弈、自身發(fā)展戰(zhàn)略出現轉移等,三菱在中國市場的存在感逐漸減弱,帕杰羅、速跑、翼神等代表性車型也在市場迭代中被人遺忘,目前三菱在華銷量主要來自廣汽三菱,但跌跌不休的銷量令人唏噓。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在中國市場產銷表現低迷,但三菱在全球市場的表現尚可。2022年,三菱在日本本土市場產量為44.08萬輛,在泰國、印度尼西亞兩大市場生產新車約為55萬輛,在北美市場,歐藍德、Eclipse Cross的銷量也較為可觀。
不過汽車業(yè)務并非身為日本六大財團之一的三菱財團的核心。公開資料顯示,三菱財團旗下?lián)碛?家世界500強企業(yè),包括三菱商事、JX控股、三菱日聯(lián)金融集團,三菱電機、三菱重工等,業(yè)務范圍涵蓋金融、保險、綜合貿易、半導體、重工業(yè)、石油化工等。
種種跡象讓外界紛紛猜測,廣汽三菱或將步菲亞特、長安鈴木、東風雷諾、廣汽菲克等合資企業(yè)的后塵,退出中國市場只是時間問題。
信達證券研報指出,由于電動化轉型收效甚微且份額呈下滑趨勢,合資品牌面臨較大的銷售壓力,預計市場份額將加速向頭部自主及新能源品牌集中,二三線品牌市場份額或面臨長期下滑趨勢,隨后弱勢合資品牌逐漸被淘汰出局,退出中國市場,弱勢造車新勢力或面臨收購整合。
標簽:
相關新聞
保險時訊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聚焦百姓
更多>